一箱牛奶与桃李芬芳

发布者:党工部发布时间:2025-08-29浏览次数:10


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再优秀的人才,都要由老师悉心培养;再精湛的技艺,都要由师父启蒙传授。在常铁校,就有这样一位桃李满园的“金牌教头”,用“一箱牛奶”激励着一批批学生勤奋向学,走向岗位。


图片

这位老师正是常铁校焊接专业实训教师张廷旺。在学校的焊接实训场地上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身着工作服、手持防护面罩的张廷旺正在进行实践教学,手把手带着学生们操作焊接设备,弧光闪耀、焊花飞溅。

“注意调整焊条的移动速度。”

“手上的动作要平稳,不要紧张。”

“移动幅度要均匀,避免忽大忽小。”

“这条焊缝很不错,值得表扬!”

这就是张廷旺的日常,2006年他从中车戚墅堰公司转入常铁校,自此十几年如一日,一心扑在焊接实训教学上。而这“一箱牛奶”的故事,就是他刚刚成为“教头”时的一次难忘回忆……

“那时我刚转到学校来,学生们技能水平还偏弱。尤其是一次摸底考试,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焊条电弧焊立角焊都不能完全掌握,作为一个老焊工,我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总想着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帮他们尽快提升技能水平。”张廷旺回忆道。

2004级焊接专业学生陈稔说:“那时候,张老师很快就动作起来,为了激励我们,就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制度。他告诉我们大家,每周的课题项目教学考核中,如果谁拿到第一名,他就自费购买牛奶一箱作为奖励。那时大家都是年轻学生,这一箱牛奶,对我们来说还是很贵重的。”

宣布这个激励制度后,焊0451班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,学生们开始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讲,课余时间也被利用了起来,更多勤学苦练的身影出现在实训场,都在憋着一股劲儿,一定要多练习多提高,要成为班上技能最强的“王者”。

图片

终于到了接下来的第一次考核。“宣布成绩时的紧张、激动,从张老师手中接过第一箱牛奶时的感激、自豪,现在都记忆犹新。”当时班里的沈文圣回忆道,“我不是班里最出众的,这一箱牛奶的奖励,让我收敛了玩心,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斗志,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我内心第一次产生了不断精益求精的波澜。”

多年以后,沈文圣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、中车资深技能专家、江苏工匠,他回到母校,站在熟悉的场地前,动情地说:“张老师的一箱牛奶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!”

一箱牛奶,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奖励。它代表着张廷旺老师对学生们努力的认可和鼓励,也代表着学生们在技能学习上的进步和成就。

“学生们在技能上的进步让我感到十分高兴,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他们在思想上、态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他们开始懂得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,懂得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道理,变得更加自信、自立和自强,从贪玩的小年轻,变成了有志向的好青年。”十余年后的今天,张廷旺依然为学生们的转变和成长而感到自豪。

这个激励制度如同催化剂,激发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热情,使学生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营造出浓厚的“知识改变命运、技能创造价值”学习氛围。学生们在焊接实训场上挥汗如雨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技能的热爱和追求。而“一箱牛奶”的奖励激励,也一直延续到今天,整整十八年。

“焊接技能是长期刻苦训练得到的肌肉和骨骼记忆的结果,就是要经过艰苦的‘千锤百炼’。”

90后高级技师、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巢杰说,“我也曾是张老师集训队的一员,张老师的一箱牛奶是很有效的短期型奋斗目标,努力去赢得这份奖励和荣誉,是一种激励,更是他对同学们的爱。”

共青团十九大代表、南京市首位“00后”劳模史先良,是常铁校2015级焊接专业学生,也曾师从于张廷旺。

他在回忆与张老师的师生情时说:“张老师无论是专业上还是生活上,对我们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帮助,让我积累了工作技能,为职业发展、个人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
“‘沙滩上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。’张老师经常这样教导我们要扎实练好基本功。”

“张老师不仅关注我们的技能水平,带领我们一点一点地学,一招一式地练,还经常关心大家的身体状况、情绪变化,鼓励我们放平心态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。”

……

桃李满天下的张廷旺老师,带过的一届届学生,回忆着他的课堂风采和对学生们教导与关爱。他执教过的学生们,焊接技能操作水平大都有了质的飞跃,基本实现了从焊接专业学生到企业焊接员工的无缝对接,在实习和就业中展现出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,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纷纷成为岗位精英骨干,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着高质量的焊接技术技能型人才。

图片

国际焊接技师、全国优秀指导教师,中国中车“劳动模范”、资深技能专家,常州市师德标兵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龙城十佳“双师型”教师、“三创”拔尖人才培养导师……一串串头衔加身,但张廷旺初心未变,还是一位平凡的老师。

一箱牛奶的故事在学校流传开来,它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勤学苦练、积极进取,用汗水和智慧绘制属于自己的辉煌画卷。而张老师,依然坚守在焊接实训教学的岗位上,用行动诠释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。牢牢扎根在实训基地,在每个工位前弯腰俯身,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精进技艺,这就是张廷旺和他的学生们,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。

版权所有: 常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/ 地址: 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东方东路68号 / 邮编:213025 电话:0519-88010606(学校办公室) 0519-88010066(招生就业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