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二级学院:
为传播生涯成长理念,增强我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,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和择业就业观,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,指导其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,进一步增强学校育人成效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,根据部省通知要求,经研究,定于2025年10月至11月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(以下简称大赛)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一、大赛主题
筑梦青春志在四方,规划启航职引未来。
二、大赛组织
本次大赛由学工处、团委、招就处联合举办,负责大赛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等工作。
三、参赛对象
全体2025级学生参加成长赛道,考察其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置职业目标、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,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。(详见附件1)
四、奖项设置
1.根据参赛人数分别设置一、二、三等奖若干名。
2.同时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。
五、大赛时间及流程
大赛赛程包括宣传启动、初赛遴选和校赛展演三个阶段:
(一)宣传启动阶段(11月9日前)
1.各二级学院要充分结合实际,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,帮助同学们把握学生时代各个阶段的生涯发展规律,进行自我发展潜能分析和能力培养,进而提升职业观念和就业意识,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。
2.所有2025级全体同学报名参加“成长赛道”,登录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(以下简称全国大赛平台,网址:zgs.chsi.com.cn)进行报名(通过学信网注册的手机号和密码登录)。
成长赛道提交的作品分为《生涯发展报告》和生涯发展展示PPT两个部分。具体要求如下:
(1)生涯发展报告:介绍设定职业目标的过程;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成效;职业目标及行动的动态调整等(PDF格式,文字不超过2000字,图表不超过5张)。
(2)生涯发展展示(PPT格式,不超过50MB;可加入视频)。
以上两个作品需于11月9日前上传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,同时交给本班思政课教师。
(二)初赛遴选阶段(11月9日—11月11日)
1.各二级学院应按照要求做好初赛组织工作,各班级全体同学均需提交参赛作品。由思政老师和班主任共同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校级初赛(暂定于11月11日星期二中午),参赛规则见附件1,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复赛选手。
推荐名额:各班级每班推荐1个,团委推荐1个,共计15个名额。
(三)决赛展演阶段(11月11日)
1.校赛展演具体举办时间及其他事宜另行通知。
2.获奖选手择优推荐参加省赛。
六、注意事项
1.各二级学院须秉持“全员参与、重点培育”原则,扎实推进大赛宣传动员工作,确保学生全员参与。要将大赛作为强化生涯教育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核心载体,统筹联动就业指导、实习实践、校园招聘、朋辈典型事迹宣传等各类活动,凝聚工作合力,广泛动员大学生主动了解、积极参与大赛。
2.大赛成长赛道参赛选手须为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,每名选手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选择符合报名要求的单一赛道参赛。选手需按规定在大赛平台准确填报报名信息,提交的参赛材料须真实有效,不得包含违法违规内容。若存在信息不实、材料违规等情况,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,并由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3.初赛作品将择优遴选选手进入校赛展演环节。参赛选手提交的作品须为本人原创,且已依法取得该作品的著作权,严禁抄袭、盗用他人成果。
本通知所涉及各项内容的最终解释权,归大赛主办方所有。
附件1:成长赛道方案
附件1
成长赛道方案
一、比赛内容
考察学生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、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,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。
二、参赛对象
全体2025级高职学生。
三、参赛材料要求
参赛选手在全国大赛平台(网址:zgs.chsi.com.cn)提交以下参赛材料,同时发给本班思政老师:
1.生涯发展报告:介绍职业目标的确立过程、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成果、成长过程中发现的不足、职业目标及行动的动态调整等(PDF格式,文字不超过2000字,如有图表不超过5张)。
2.生涯发展展示:(PPT格式,不超过50MB;可加入视频)。
四、比赛环节
主题陈述(5分钟):选手结合生涯发展报告作陈述
五、评审标准
指标 | 说明 | 分值 |
职业目标 | 职业目标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、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| 30 |
结合所学专业多渠道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,综合分析个人能力优势、兴趣特长、成长路径等,合理设定职业目标或方向 | ||
基于职业目标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,科学分析个人现实情况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,制定合理可行的成长计划 | ||
学习实践行动 | 围绕目标职业要求,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所学专业,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 | 50 |
学习实践行动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,接近职业目标要求 | ||
优化改进 | 及时对学习实践行动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,总结分析收获、不足和原因,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目标和学习实践行动路径进行动态优化 | 20 |
总分 | 100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