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,一场主题为“课例展示与探讨”的语文教研活动在明德楼122举行。副校长朱月红、教务处处长杜芬莅临指导,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,以课例展示为依托,以问题研讨为核心,共同破解“如何让语文课更有深度、温度与吸引力”的教学命题,凝聚共识、汇聚思路。


课例展示:经典与当代的创新衔接
活动伊始,毛青云带来课例《以水为镜悟智慧,儒道互补润成长——老子八章》,将经典智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,形式新颖且富有实效。课程注重活学活用,将经典智慧转化为行动指南。课堂打破传统经典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,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。
紧接着,郑佳晴呈现了《大国工匠 百炼成“器”》一课,以刘伯鸣事迹为核心,打造沉浸式工匠精神培育课堂。她引导学生为刘伯鸣撰写颁奖词并借助AI工具优化语言表达,结合专业与学校劳模进校园活动谈职业思考,持续推动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认知。
两位老师聚焦“经典文本与当代价值衔接”,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让课堂焕发生机,实现了学生从“被动听”到“主动探”的转变,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。展示结束后,现场还进行了简短互动提问,深化了对课例设计的理解。

研讨碰撞:共话“上好语文课”的实践路径
交流研讨环节作为活动核心,引发了全体教师的热烈参与。围绕“如何上好一门语文课”的问题,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坦诚分享。
王杉杉提出的“要建立有人、有料、有趣、有变课堂”,刘晏池实践的“模拟面试,创设职业场景”等方法,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;邓丽媛就“用AI收集、修改学生作品”的实操困惑求教,胡小凤提出的“语文备课要备专业、备时代”的见解,这些话题都引发了集体热议。发言中既有接地气的实践技巧,也有有深度的教学反思,最终在思想碰撞中梳理出多项可落地的教学策略。
领导点评:锚定语文教育的本质与方向
在充分交流后,朱月红与杜芬对活动进行点评、指导。
杜芬高度肯定了此次教研活动的扎实性与有效性,给语文老师提出四点建议:一是自己要学习;二是用心备好课;三是掌握好课堂;四是教学要多互动。
朱月红围绕教研室建设与教学提质提出明确要求:一方面是强化教研室教师的互动交流,助力青年教师成长;另一方面要紧扣课标与教学方案、人才培养方案,关注学生变化,厘清开课的核心目的。同时,他建议教学中主动融入校园文化、联动社会资源,以课外阅读、实践活动赋能教学质量提升。


凝聚共识:让语文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
此次教研活动通过创新实践、思想碰撞、方向指引,不仅梳理出上好语文课的具体方法,更凝聚了核心共识:语文课的“好”,不在于形式花哨,而在于能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,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浸润中提升能力、涵养品格、开阔视野。
语文教研室将继续以教研活动为载体,深耕课堂、精研教学,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,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筑牢根基。
